常见的几种对声乐的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

现在学习声乐的人越来越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初学者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些不足不仅表现为发声方法的错误和作品理解的偏差、表现方面功力的欠缺,也表现为对声乐的认识和观念上的误区。

而后者的负面影响虽然表现得不是十分直接、明显,但如不尽快消除在萌芽阶段,将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择师的误区 择师是声乐学习的第一步。

伟大的意大利女高音苔芭尔迪直言不讳地说:“歌唱的秘密是找到一个好教师”。

一个称职的声乐老师应该具备演唱基本功扎实;有理论水平;经验丰富,方法灵活有效;把握作品准确;有责任心等的基本素质。然而现实中的声乐初学者在择师问题上常会把声乐教师的工作单位、年龄、特别是性别和声部这些次要枝节的问题看得很重,以为男教师只能教男声,女教师只能教女声;高音只能教高音,中音只能教中音……。

其实,一个合格的声乐教师应该可以教授各种声部,熟悉各种唱法的特点,关键是看其鉴别声音和选择声音的能力是否过硬。择师不能一味迷信别人的介绍和老师的名气。声乐老师要对声乐教学规律有一个较为准确的把握。教师单凭自己的主观经验教学,如果教学的方法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先天机能的缺陷,教学效果一般不会差;但如果教师的主观经验针对的是学生先天已经具备的机能,那么很可能会让教师束手无策。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看实际教学效果。通过一节课或几节课,学生在歌唱的音质、音量、音域上有一定的进展,学生的姿势表情和歌唱器官没有异常,则说明老师的方法比较对路。如果学生具备基本的学唱条件,学了半年甚至一年以后声音的起色还是不大,那么可以考虑另请高明了。

二、唱法和声部选择的误区 由于受媒体的宣传和周围环境的左右,初学者还没有正式开始声乐学习,就已经让一些观念在自己的头脑里先入为主了。最常见的就是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划分。其实学术界目前对这三种唱法的划分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分歧。初学者一般不要急于给自己选择唱法,画地为牢。如果过于主观地给自己的嗓音定性,容易走弯路。声部的确立依赖于歌唱器官的先天构造。初学者如不能以客观科学的态度对待声部,会给学习带来不必要的困扰。初学者常常偏爱高声部,好像声部高歌唱水平就会高;也有学生因为男女中低声部数量偏少,或者因为害怕唱高音,明明是高声部也要撑着喉咙粗着嗓子唱中音、低音。不仅影响学习的进程,也有损嗓音的健康。声乐学生在入门时,一定要顺其自然,按照自己的先天条件科学合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唱法,确立自己的声部。

三、声音概念的误区 歌唱,是歌唱器官产生的音波经空气传导进入欣赏者的耳中,而歌唱者听到的声音大多却是经过颅骨直接传导到内耳。由于传导的途径不同,就非常容易出现声音概念的偏差。自己觉得唱得很美、很过瘾,别人听起来却是难听的喉音;自己觉得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唱高音时,自我感觉不是很响,别人却大加赞赏,这就是歌唱的外在听觉和内在听觉的矛盾的具体反映。在录音设备已经非常普及的今天,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并不难。初学者在上课或者表演时,用手机或MD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过后仔细听听,给自己的声音经常照照镜子,就会有助于很快摆脱“自我感觉”良好带来的尴尬。此外,初学者常会以唱高为荣,唱响为美,而不考虑自己嗓音条件的承受力和学习的整体需要,一味吼高音、唱强音,拔苗助长,唱力不胜任的大作品,不仅有损嗓音的健康,还会带来气息僵硬、器官僵化而导致歌声失去表现力的恶果,甚至使声乐学习半途而废。

四、歌唱练习的误区 初学者要早见成效、快见成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一味贪多求快,难免欲速则不达。然而,歌唱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不一样。英语、数理化等科目只要花时间学习,多少总会有些收获。而声乐则不然,如果方法或时间选择不对,很可能会越练越糟。练声和练唱一定要多动脑,勤于思考,想对了,想好了再张嘴歌唱,发声是为了检验自己的想法正确与否,这样的练习才会事半功倍。如果不动脑筋,不用耳朵,不分时间场合地盲目狂练,肯定会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找到一种好的声音感觉也许需要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而要把这种感觉唱坏,只需要几分钟就足够了。因此,每天的时间要科学安排,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一天歌唱发声的时间控制在2小时内为宜。长时间的过度练习,歌唱器官容易疲劳。如果不注意及时休息,会使歌唱的动作在不知不觉中变形,进而逐渐偏离正确的歌唱感觉。练声不是越早越好,一般在起床两三个小时后,等歌唱器官较为兴奋后练习发声。练习的场地不要选择混响较大的场所。许多初学者喜欢在水房、浴室等处歌唱,主要是这些场所的空间较为狭小,声音较易聚拢,回声较大,歌唱者本人听起来声音效果优于其他场地,但那只是一种假象。初学者只有选择回声较小的地方练习,才会真正听到正常的声音效果,有助于培养正确的声音感觉。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