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拉威尔及其作品介绍
拉威尔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作曲家。他不仅是一位管弦乐大家,一生创作了18部管弦乐作品,在钢琴创作方面也有自己独特的成就。他的钢琴作品让人百听不厌、拍案叫绝,创造出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音响世界。
《左手钢琴协奏曲》是拉威尔晚期的作品,是拉威尔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去右臂的钢琴家保罗・维根斯坦创作的。维根斯坦在失去右臂后仍然坚持自己的钢琴事业,继续用左手不屈不挠地弹奏。在创作中,拉威尔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创作技巧和表现力。在创作这部作品时,拉威尔已经身患重病,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和高超的创作技术,完成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可以说,《左手钢琴协奏曲》是拉威尔与生命最后的搏击和怒吼。
尽管历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左手钢琴协奏曲》很少有演出机会,但是它仍然不影响我们从这部钢琴曲中把握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风格和特征。
二、《左手钢琴协奏曲》的创作技术和风格特征
(一)对细部结构的处理
在细部结构的处理方面,这部钢琴协奏曲在自由乐章的结构之下,对细部结构进行了精心的处理。拉威尔在充分发挥20世纪初各种作曲技法的基础上,增加了两次大的高潮且多次经过乐曲的前奏。在全曲即将结束时,节奏突然加快,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这部乐曲高度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是由于拉威尔运用了动机贯穿的手法。因此这部乐曲听起来有悠长伤感之感。不得不说,拉威尔在细部结构处理方面具有高超的技巧。
(二)对调式调性的安排
在对调式调性的安排方面,拉威尔同样能够巧妙的进行。他对细部结构的处理展现给听众的是一种自由之感。因此,拉威尔在这种自由的和声之下,竟然在对调性的处理上和听众玩起了捉迷藏。也就是说,如果这种调性不主动闪现或是听众不刻意寻找,听众是永远抓不到的。虽然有时会隐约感受到它的存在,但又会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给人一种扑朔迷离之感。从理论上来说,拉威尔在这部作品中主要采用了动摇调支柱和分散调中心两种游移技法,来试图摆脱调中心。所谓的分散调中心,就是运用多个中心来扩散主和弦使之分叉,致使主调游离。动摇调性支柱则是主要运用架空主和弦的方式,这种方式会使其他和弦的反馈放大,导致对立和弦逐步离异,最后形成调性游移。在这场调性游戏中,有一点需要说明,有时会连续出现小和弦,配合小调的色彩,这是因为它主要是在大调的范围内进行的,尽管会出现这种小调色彩,但终究是转瞬即逝。拉威尔在低声部连续使用延长来加强调性,就像手中的风筝一样,看似左右飘动上下翻飞,其实永远也离不开别人的视线。
(三)对节奏形态的运用
《左手钢琴协奏曲》在节奏形态方面的变化及其丰富。总的来说,它运用了复合节奏、分解节奏、分解式节、柱式节奏等形态。比如第一部分就是采用了柱式和流动式相结合的节奏,中间部分则更侧重于爵士乐的柱式节奏,第三部分更倾向于和弦分解式的节奏形态,因为它具有流动性。自由节奏形态和符合节奏形态在这部钢琴曲中更是多次出现。
三、对拉威尔的评价
通过以上对《左手钢琴协奏曲》的分析,可以看出这部作品确实是20世纪初的一部经典钢琴曲,它是拉威尔晚年创作的代表。这不仅仅体现在对结构的处理、调式调性的安排、和声的运用、节奏形态的运用等方面,还体现在爵士乐和新古典音乐的融合,更能够让我们看到拉威尔借助传统的音乐形式,和古典音乐协奏曲成功地达到了融合,从而再次证明了拉威尔那种不羁的自由创作思想。
在拉威尔晚年病魔缠身,然而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博众家之长,因此创作出的作品犹如鱼在水中畅游嬉戏,鸟在空中自由飞翔一般。他对莫扎特、肖邦、施特劳斯、舒曼等音乐大家怀有极高的崇敬之情,认真研究他们的作品,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为自己所用。拉威尔同样尊重和自己同时代的音乐家,从同辈人的音乐中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然而他却一点也不盲目,而是有自己的原则。例如,他喜欢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却仍能坚守自己民族的音乐风格;钟情于斯特拉文斯基,却并不把自己归属为新古典主义;青睐德彪西,甚至有时会被人看作是德彪西的影子,然而他却能够说抽离就抽离。拉威尔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博采众长,喜欢接受新事物,却不放弃自己的传统,因此他的作品能够做到游刃有余。
四、结语
可以说,拉威尔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创作出的《左手钢琴协奏曲》,凝结了自己一生的音乐创作技术和风格,为世界音乐留下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参考文献:
[1]董博超.拉威尔钢琴协奏曲的体裁性研究[D].青岛:青岛大学,2012年.
[2]刁蓓华.钢琴曲百花园中一枝奇葩――拉威尔左手协奏曲[J].钢琴艺术,2001,(03).
[3]徐旭.拉威尔晚期钢琴作品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作者简介:
李壮壮,西安音乐学院钢琴系副教授。
支付宝转账赞助
支付宝扫一扫赞助
微信转账赞助
微信扫一扫赞助